「我們關注網路、科技、文化、創意與生活等層面的議題發展,期待透過觀察和書寫,記錄各種思緒和對話。」
觀察、書寫,記錄思緒與對話。
在Facebook 2009年開始在台灣快速成長後,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,經常有人問我「你覺得部落格會被淘汰嗎?」(甚至不乏一些人氣部落客),我的答案始終都很堅定「也許微網誌和SNS可以滿足網路使用者的某些需求,也因此而會發生一些使用行為的轉移。但是部落格仍然會活得好好的,不會消失。」
我想正在讀著這篇文章的您想必會是同意我這觀點的。因為如果部落格被淘汰消失了,我想您是不太可能認識我、與我有交流或對話的。以每個人在Facebook上平均只有130個左右的朋友,Twitter有80%的使用者follow或被follow的人數在20人以下的情況,要靠既有人際關係的逐漸延伸推展,對話與互動仍然只能發生在一個範圍裡。而唯有完全開放不侷限的部落格,才有機會打開另一個接觸面。
而幾乎算是船過水無痕的微網誌與SNS,在記錄當下的動態或靈光一現也許很適合,隨時隨地(手機)的交流也相當方便。但是能累積的除了關係、感情與感覺,記憶之外,幾乎就沒有了。
用兩個例子來對照吧—
假如你每星期花7~10個小時在Facebook或Plurk上,經過半年,你也許多了不少網路上的朋友,玩過一些有趣的小遊戲與心理測驗,或者跟一些網友因為活動或網聚而更加熟悉,也留下了一些蠻不錯的回憶。
假如你每個星期花2~4個小時在部落格寫兩篇文章,5~8小時在Facebook或Plurk上。同樣經過半年,你獲得的樂趣也許跟上面的例子相差不會太多,但是你卻多了大約50篇文章的一個部落格,而這50篇文章只要你認真的分享了一些經驗或想法,不管是食記遊記、敗家開箱文,還是像Inside這樣對於工作與產業的觀察與思考,持續的它們仍然可能透過被搜尋、被人轉貼流傳、被按讚或分享,繼續的為你帶來新的朋友與知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