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

這時候,你應該開始寫部落格

文章出處:Inside













剛剛看到網路圈的前輩,知名部落客Vista邀集朋友在4/15推出了一個新的共筆部落格Buzz,在Buzz的“about me“這樣寫著—
「我們關注網路、科技、文化、創意與生活等層面的議題發展,期待透過觀察和書寫,記錄各種思緒和對話。」
觀察、書寫,記錄思緒與對話。
在Facebook 2009年開始在台灣快速成長後,也許是因為工作的原因,經常有人問我「你覺得部落格會被淘汰嗎?」(甚至不乏一些人氣部落客),我的答案始終都很堅定「也許微網誌和SNS可以滿足網路使用者的某些需求,也因此而會發生一些使用行為的轉移。但是部落格仍然會活得好好的,不會消失。」
我想正在讀著這篇文章的您想必會是同意我這觀點的。因為如果部落格被淘汰消失了,我想您是不太可能認識我、與我有交流或對話的。以每個人在Facebook上平均只有130個左右的朋友,Twitter有80%的使用者follow或被follow的人數在20人以下的情況,要靠既有人際關係的逐漸延伸推展,對話與互動仍然只能發生在一個範圍裡。而唯有完全開放不侷限的部落格,才有機會打開另一個接觸面。
而幾乎算是船過水無痕的微網誌與SNS,在記錄當下的動態或靈光一現也許很適合,隨時隨地(手機)的交流也相當方便。但是能累積的除了關係、感情與感覺,記憶之外,幾乎就沒有了。
用兩個例子來對照吧—
假如你每星期花7~10個小時在Facebook或Plurk上,經過半年,你也許多了不少網路上的朋友,玩過一些有趣的小遊戲與心理測驗,或者跟一些網友因為活動或網聚而更加熟悉,也留下了一些蠻不錯的回憶。
假如你每個星期花2~4個小時在部落格寫兩篇文章,5~8小時在Facebook或Plurk上。同樣經過半年,你獲得的樂趣也許跟上面的例子相差不會太多,但是你卻多了大約50篇文章的一個部落格,而這50篇文章只要你認真的分享了一些經驗或想法,不管是食記遊記、敗家開箱文,還是像Inside這樣對於工作與產業的觀察與思考,持續的它們仍然可能透過被搜尋、被人轉貼流傳、被按讚或分享,繼續的為你帶來新的朋友與知音。


甚至可以這麼說,正因為微網誌、SNS的風行,反而對部落客來說,是另一重力量的來源。因為部落客所創作的內容,正適足以透過微網誌、SNS的傳播效應,帶來更多新的讀者。以筆者自己服務的平台長期統計,平均每一篇文章被按下「分享」到Facebook或Plurk後,都會再帶來超過3個新的瀏覽(表現與新聞差不多)。這是在以往透過搜尋或是部落格平台的首頁導流、編輯推薦外,另一股新的流量來源。
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可以透過Alexa去查查Inside的流量變化(或者可參考本文),會發現隨著時間與Inside在社群平台上的經營與散佈,Inside的流量也不斷的在上升當中。證明「內容」絕對不會為微網誌與SNS的風行而就此貶值,反而是價值持續增長。
也別忘了社群媒體的1/9/90法則(或有一說1/10/89法則)–1%的使用者主要創造內容,9%的人參與互動與評論,90%的使用者則純粹瀏覽這些內容。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與普及,這90%的Base也會越來越大。換個角度來說,內容創造者的影響力範圍則越來越大。而這一點也可以由ARO所發佈的統計各個部落格平台使用者仍持續有增長得到佐證。
所以在這個時刻,你更應該開始寫部落格,也許有人會說「但是我看到越來越多部落格更新頻率降低了耶」,但是換個角度想想,在需求仍逐漸擴大,但是供給卻產生洗牌時,對於新的內容創作者來說,不正是一個最好的機會?
Inside也歡迎有志一同的新朋友加入,歡迎參考「你也可以參與Inside的幾個方式」,不過更重要的是,透過書寫、閱讀、交流與互動,在社群裡我們都是彼此交換所知所能的夥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